宁波教师

首页 > 教师 > 考试题库 >

2021宁波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答案(3.4)

宁波中公教育 2021-03-04 15:33:50 浙江中公教育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动机冲突类型。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四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A 选项,双趋冲突,指两个目标都想要,但是只能选一个,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B 选项,双避冲突,指两个目标都不想要,但是不得不选一个,例如:前有断崖,后有追兵。C 选项趋避冲突是指一个选择,既有想要的成分,又有不想要的成分,例如:想吃怕胖。D 选项,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多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好处,也都有坏处,需要作出权衡和选择,比如:大学生择业。题干中李明心仪的两位老师的课程时间发生了冲突,说明他两个都想要,只能选一个,此为双趋冲突,故选择 A。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故本题答案为选项 B。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不能把人作为手段,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过程,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故答案选 D。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旷课及夜不归宿处理】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ACD 三项均与题意符合,D 选项说法不正确,故本题选择 D 选项。

5.【答案】A。解析:教书育人要求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爱岗敬业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为人师表是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选 A。

6.【答案】A。解析:《新时代教师行为的十条准则》: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六、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七、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题干中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传播优秀文化。因此选 A。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A 选项,前习俗水平(9 岁以下)包括:(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B 选项,习俗水平(9-16 岁)包括:(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C 选项,后习俗水平(16 岁以后)包括:(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又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D 选项,不属于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选项 A,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 1977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选项 B,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提出的,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选项 C,生成性学习属于精加工策略,指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选项 D,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进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题干中的描述符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故此题选 A。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故 D 项为正确选项。选项 A,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以情感为纽带,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选项 B,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选项 C,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综上,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D。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创立阶段代表人物与人物思想。A 选项卢梭崇尚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B 选项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发展。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C 选项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D 选项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题干中“儿童在造物主的手里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卢梭的《爱弥儿》,体现的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故本题答案为 A。

11.【答案】A。解析:皮亚杰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其中,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在 9~12 个月的时候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客体不存在,并且不再去寻找。由题干所述可知,该儿童已经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因此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有泛灵论、自我中心的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了守恒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因此选 A。

12.【答案】B。解析: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主要指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方老师小时候认真学习渴望得到小伙伴的认可,体现了自我提高内驱力。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主要有脑激励法、分合法和联想技术法。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是由奥斯本于 1939 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B 项分合法是戈登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形成不同观点。戈登还提出了狂想类比、直接类比、拟人类比和符号类比四种类比方法。其中,C 项符号类比是指运用符号象征化的类比。D 项联想技术法包括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定向联想是指对联想的方向给出了规定,是有限制的联想方法;自由联想即教师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因此题干描述符合脑激励法的含义,故此题选 A。

14.【答案】B。解析:D 项责任感属于道德感的一种,但是不符合题意;A 项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C 项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可以排除 ACD。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我们的道德规范告诉我们应该给老人让座,因此某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给老人让座而产生的情感属于道德感。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B。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规律。选项 A,连续强化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给予每一个反应强化。选项 B,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使有机体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选项 C,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有机体的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选项 D,正强化是指通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使有机体行为频率增加的过程。题干中老师为了增加同学们练习题作对这个行为,减少了他们做家庭作业这个不愉快刺激,属于负强化。故本题选 B。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2021浙江公职类考试公告查询
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新资讯
2021浙江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浙江地区银行招聘信息汇总
浙江教师招聘_资格证考试信息
中公题库APP
最近浙江国企招聘信息
最近浙江辅警考试信息
扫码咨询客服
扫码咨询

教师<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