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宁波教师招聘考试资料:人物荟萃之巴普洛夫篇
人物荟萃之巴普洛夫篇
巴普洛夫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也是唯一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学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们教师考试常考的人物之一,我们今天就对巴普洛夫做个详细了解。
1.偶然的发现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在对狗的消化研究中发现,起初只有当实验助手将食物放人狗的口中后,狗才开始分泌唾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狗在实际吃到食物以前,其唾液分泌量就开始增加了。最初,狗只要一看到食物,唾液分泌量就增加;后来则发展到只要见到送食物的实验助手,甚至听到实验助手的脚步声,唾液分泌量便开始增加。狗的这种提前分泌唾液的现象,使巴甫洛夫很感兴趣。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心因性分泌”,并由此开始了其著名的条件作用研究。为了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相区分,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被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2.经典的实验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他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过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实验开始时,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作出唾液分泌反应。在这个实验开始时,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而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食物叫做无条件刺激(UCS),铃声叫做中性刺激(NS),由食物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UCR)。在实验过程中,当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配对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CS),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叫做条件反应(CR)。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巴普洛夫将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如小孩看到白大褂会害怕哭泣);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如谈梅生津、谈虎色变等)。
3.系统的理论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比如,中性刺激铃声多次和肉一起呈现给小狗,小狗后面单独听到铃声也分泌唾液,这个过程就是铃声获得信号意义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比如,已经条件化的铃声多次单独出现而不给小狗肉吃,那么铃声多次之后的信号意义就会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消退的过程。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典型的泛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学生可以区分“银行”和“很行”。
(3)高级条件作用律
在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从这种意义上说,条件刺激似乎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无条件刺激。在巴甫洛夫的研究中,他首先将灯光与食物反复匹配,形成对灯光的唾液分泌反应。然后,将铃声与灯光反复匹配而无食物呈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结果发现实验动物也产生了唾液分泌反应(CR)。这种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使得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
在高级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的发生不再需要无条件刺激的帮助,因而它极大地拓宽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范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往往都不是由无条件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高级条件作用,由与无条件刺激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以广告设计为例,一些广告上的产品本来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广告设计者将这些产品与一些诱人的刺激形象以及一些赞赏性的语言匹配在一起,因而引起了人们对它们的好感。比如与人们爱和归属需要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尤其是钻石,被赋予“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象征爱情的持久、坚贞,进而使得钻石价格飙升的现象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的体现。
(4)恐惧性条件作用律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如强电击、高噪音等)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它们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像这种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例如,电击是一个无条件刺激,它能引起实验动物大腿肌肉的收缩反应,如果在每次电击大腿之前,都先呈现一个铃声刺激,反复几次以后,单独呈现铃声时,有机体也会出现肌肉收缩反应。
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作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这一发现影响了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华生后期做了臭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证实了恐惧心理的可习得性以及对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恐惧性条件作用律因为很容易违反教育研究的伦理性原则,所以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不怎么涉及到,大家了解到华生实验的程度,做个选择题备考即可。
4.理论评价
经典性条件作用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但经典性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孩子为了得到母亲的表扬而主动做家务,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认同或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工人为了得到加班费或希望将来能被提升而主动加班等。所以后期斯金纳等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想必通过上面的介绍,同学们对巴普洛夫有了整体的认识,在教师考试当中,除客观题外,巴普洛夫偶尔也会考到主观题,所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简单记忆一下巴普洛夫的理论和对他的评价,希望大家考试顺利,加油!
-
微信公众号:宁波中公教育
(ID:nb-offcn)
专注宁波招聘资讯及备考学习资料推送
-